在十一年级,我们引入了有利于自我评估和工作习惯分析的工具,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大学申请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。这些工具不仅关注学术兴趣,更着眼于学生的工作方式、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。
活动围绕“了解我的工作方式”展开。同学们被分成小组,并由小组长/协调员带领,共同完成一系列关于工作习惯和偏好的问卷调查。这次活动的核心是一份详细的问卷,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是工作环境偏好。同学们需要思考自己是更喜欢独立工作,还是在小组环境中更能发挥效率。例如,“在独立完成论文时,我更专注;但在小组讨论科学项目时,我更喜欢集思广益。”
其次是任务处理方式。同学们需要评估自己是倾向于从开放性问题入手,还是更喜欢遵循详细的步骤指导。例如,“在数学作业中,如果没有清晰的步骤,我会感到困惑;但在创意写作中,我更喜欢自由发挥。”
接下来是效率高峰期。同学们需要确定自己一天中哪个时段效率最高——早上、中午还是晚上?
然后是沟通方式。同学们思考自己更擅长通过哪种方式分享想法——书面形式(邮件/聊天)、一对一谈话,还是小组讨论?
最后是干扰源。同学们需要识别最容易让自己分心的事物——噪音、社交媒体、目标不明确,还是时间压力?例如,“学习时,TikTok的推送通知会严重影响我的专注力。”
完成问卷后,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了自己的答案,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。老师们引导学生逐步填写表格,并鼓励他们进行反思。
除了问卷调查,同学们还填写了关于自己心仪的社团活动、喜欢的日常活动以及感兴趣的学科科目的表格。在填写这些表格之前,老师们引导学生放松心态,认真思考,并强调这并不是职业测评,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、特长,以及与未来职业的潜在联系。
这次活动让十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习惯、学习偏好和兴趣爱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这些自我认知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高中生活,也为他们未来的大学申请和职业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通过持续的自我探索和反思,学生们将能够更自信地迈向未来。
(Africa Zhang G11)